【虹桥水厂效果图】
【临城水厂】
【岛北水厂】
从最早的普陀沈家门供水站和城北水厂,到如今的一座座现代化水厂;
从投诉不断的黄水、二次供水,到如今的深度处理水流入千万百姓家;
从小、散、多的乡镇(街道)小水厂,到本岛及周边岛屿城乡供水一体化全覆盖;
……
57年的风雨历程,写就了一部精彩的舟山供水史。“供水的巨大变化,见证了舟山的发展和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。”市自来水公司总经理庄明芳说,而今新区建设正如火如荼,舟山自来水人将继续以“食以水为先”为己任,践行“助舟山发展、为百姓服务”的理念,为新区的建设发展做好最为坚强的要素保障。
头20年两座小水厂“撑场面”
今年62岁的许女士,如今住在西园新村,是土生土长的定海人。在她的印象中,小时候家里吃水,靠的就是水井。
许女士小时候的家,在舟嵊小学附近。“那时候吃水哪有现在这么方便啊。”许女士感叹说,碰上干旱时,她还曾半夜到留方社区的水井去挑过水。
“从1958年到1978年,是舟山自来水的起步阶段。”庄明芳说,大多数人都跟许女士一样,吃水靠的是水井。
1958年,普陀沈家门供水站投运,这也是舟山第一座水厂,后改名为普陀自来水厂。1963年,定海城北水厂开建,至1965年5月建成投运。“当时两座水厂的日供水规模仅1万多吨。”庄明芳说,定海、沈家门的自来水,就靠这两座水厂来“撑场面”。
上世纪70年代末,许女士的家搬到了新华书店附近,她终于喝上了自来水。许女士说,那时大家用的是公共水龙头,需要拿上桶排队去挑水。这样的场景,很多老舟山人历历在目。
发展阶段城市供水走上快车道
1978年10月,定海水厂和普陀水厂合并成立了市自来水公司,一直到2002年完成改制,这是舟山供水发展的第二阶段,也是步入发展快车道的一个阶段。
“这期间,水厂扩建使企业的供水能力大幅度提高。”庄明芳说,虹桥水厂、西溪岭水厂、普陀山水厂等先后建成,日供水能力从1万多吨提升到了14万吨。
与此同时,管网建设也加快推进,南善桥至虹桥水厂输水管道工程、定海至沈家门扩容输水管道一期工程、沈家门至普陀山海底管道工程等一大批工程先后建成。
许女士记得,大概1983年前后,她的家搬到道头附近,家里通上了自来水。“从80年代初开始,花了约10年时间实现了自来水入户。”庄明芳说。
1996年,舟山出现解放以来罕见的特大旱情,供水严重紧缺,只能到宁波、上海等地装水。在抗旱期间,市自来水公司突击完成了蚂蝗山水库联网工程、南善桥至老塘山输水工程等一批工程,为抗旱作出了巨大贡献,被建设部授予全国建设系统抗旱救灾先进集体。
缺水是舟山的一块“心病”,上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末,水资源尤其紧张的舟山,通过开发利用河道水、兴建泵站等一系列措施来扩充水源。而正是这一次特大旱灾,让舟山从1998年起开建大陆引水一期工程。 2003年1月,一期工程建成投运,此后舟山又建成了二期工程,三期工程也即将上马,有效解决了舟山的缺水难题。
改制之后向黄水发起挑战
2002年1月,由钱江水利控股的舟山市自来水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立。这次改制成功,引起了建设部的高度重视,并作为“舟山模式”向全国进行推广。“改制之后,舟山的供水事业,可谓是‘天翻地覆慨而慷’。”庄明芳说。
大约从1996年开始,定沈城区一些市民反映自来水发黄,随着时间推移,关于黄水的投诉越来越多,成了摆在企业面前的一道“考题”。
调查显示,由于原先的管道多为水泥管、普通铸铁管等,老化、破裂、锈蚀等现象较为严重,因而导致自来水发黄。黄水治理工程,其实就是对供水管网进行一场“大手术”。
2001年,市自来水公司制定了《舟山市城区供水管网改造工程可行性报告》,随即开始有步骤地实施小区和主要供水管网改造。随着黄水治理工程的推进,到2007年,定沈城区的二次供水改造基本完成。到2010年,自来水一户一表率达到了98%以上。
与此同时,管网改造大力推进。通过用球墨铸铁管、高密度聚乙烯管来替代原先的供水主管道,用钢塑复合管、不锈钢管来替代原先的小区内管道,供水水质大幅提升。据统计,近五年来,市自来水公司共完成548项管道安装建设项目,敷设直径100毫米以上供水管道581公里,完成总投资5.96亿元。“目前,定沈城区未改造的管道,只占总数的不到5%。”副总经理柴吕波说,这也是公司下一步要继续推进的一项实事。
据统计, 2003年我市的黄水投诉率为6.8%,到2010年下降至0.28%以下。“如今,关于黄水的投诉已基本消失了。”柴吕波说。
供水一体化让城乡同喝甘泉
从上世纪80年代起,各乡镇(街道)纷纷开建小水厂。然而这多达数十家的小水厂,规模小、设施陈旧、供水水质较差、管理不规范等诸多问题,成了一大痼疾。
为了让城区之外的老百姓也能喝上干净、安全、放心的自来水,市政府于2005年3月下发了《舟山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舟山本岛城乡供水一体化的实施意见》。本岛城乡供水一体化由此拉开大幕,范围包括舟山本岛及岱山、普陀山、朱家尖、册子、金塘、长峙等周边岛屿。
为了推进这项惠民工程,市自来水公司花费上亿元收购了临城、金塘、白泉等10多家水厂,又投入资金1.4亿元,用于已收购区域供水管网的改造。同时,投入9400万元新建管网113公里,实现管网联网。
2013年6月14日,市自来水公司正式收购普陀展茅、登步两家水厂,标志着我市实现了本岛及周边岛屿城乡供水一体化全覆盖。同时,关停了勾山、白泉等近20座简陋小水厂,敷设8条42.2公里海底输水管道,让自来水直供蚂蚁、长峙、普陀山等岛屿。“渔农村的老百姓,从此告别了小水厂,和城里人一样喝上了清澈的自来水。”庄明芳说。
明年下半年定海开喝深度处理水
水质提升,是岛城市民最为关注的一个话题。始于2012年的深度水处理工程,同样是新区一项浩大的惠民工程。
深度处理水在传统处理工艺的基础上,增加了臭氧活性炭工艺。为了这项工程,市自来水公司倾注了大量的资金和心血汗水。2013年1月,总投资3600万元的临城水厂一期4万吨/日深度水处理工程建成投运;2014年1月,临城水厂二期8万吨/日扩建工程建成,总投资达1.87亿元;2014年6月,总投资2.58亿元的岛北水厂建成。
春节之前,又是两个喜讯传来:今年2月10日,总投资1.17亿元的岱山小高亭水厂深度处理水工程投运;4天之后,总投资1.1亿元的平阳浦水厂也开始供应深度处理水。
对于定海居民来说,最关心的莫过于定海何时能喝上深度处理水。据了解,位于定海盐仓街道的虹桥水厂迁建工程,供水能力为14万吨/日,新建预臭氧接触池、平流沉淀池、砂滤池、臭氧接触活性炭池等,总投资达3.47亿元。
“工程的前期工作正在抓紧推进,招投标已经启动。”柴吕波说,顺利的话,该工程预计近期将开工,力争明年下半年建成投运。
展望未来而今迈步从头越
从2002年改制到如今,市自来水公司的用户从7.7万户猛增到了37.7万户。年供水量由10年前的不到2000万吨,增加至去年的超过8000万吨,翻了4倍多。此外,城乡供水普及率去年达99%以上。目前,公司的供水面积达246.48平方公里,管网长度达1230.29公里。这些数据,是舟山发展的一个缩影,彰显了舟山供水事业的惊人巨变。
如今站在新的起点上,市自来水公司也提出了全新的目标:到2016年,深度水处理(覆盖)率达到98%。到2018年,日供水能力由目前的40万吨增至48万吨,供水普及率达99.5%以上;所有水厂出厂水达到《生活饮用水标准》 106项要求,深度水处理的水厂出厂水水质达到《浙江省现代化水厂出厂水优质标准》。值得注意的是,浙江省的标准优于国家标准。
1996年,市自来水公司率先在全省供水行业中推出了社会服务承诺制。“在为民服务方面,我们会不遗余力、精益求精。”庄明芳说,到2018年,2小时到现场处置的服务承诺将覆盖舟山本岛及周边部分岛屿,所有的营业区域达到现代化营业所标准。
“雄关漫道真如铁,而今迈步从头越”。庄明芳说,未来舟山的供水事业,还将继续发生可喜而令人憧憬的巨变。